Quote of the day

宜蘭海鮮:石喬 –「石喬仔假土魠」

很早以前就聽說過「石喬仔假土魠」的俗諺,但一直沒有機會一睹石喬的廬山真面目。一日,電詢南方澳當日漁獲,永美小姐告訴我們:「有山寨版的土魠」。我馬上聯想到「石喬仔假土魠」這件事,立刻問「是石喬嗎?」,果然沒錯。既然有新魚可看,我們即刻出發。

【石喬 (棘鰆)】(註1)
體長可達 250cm,體側藍綠色,腹部銀白色,體側約30條黑色橫帶。




【土魠 (康氏馬加鰆)】(註2)
體長可達 240cm,體側灰綠色,腹部銀白色,成魚體側有50-60條波形黑色橫帶,幼魚則呈點狀。



石喬和土魠都是鯖科的魚,石喬是棘鰆屬,土魠是馬加鰆屬,雖不同屬,但他們的大小、體型、橫紋都非常相近。在小賣市場這兩種魚通常是輪切販售,據說,輪切之後即使行家都很難辨識。

同日,我在另一攤看到類似石喬但是沒有斑紋的魚,不能確定,就問這是什麼魚,正巧男老闆和女老闆同時回答,一個說土魠,一個說石喬。就這麼巧,讓我也經歷了「石喬仔假土魠」的故事。顯然地魚販並不是要誆我價錢,他們很清楚,對絕大多數人客說:「這是石喬」,其實等於沒說。說:「這是土魠」,反而可以讓人客有點概念。雖然如此,但我覺得南方澳多數魚販都會直說這是假土魠。

又,既是石喬無誤,為何不見橫紋特徵呢?永美小姐跟我們解釋:「這一看就知道是鮮度差了一點,魚上岸久了斑紋會慢慢褪掉,選魚的要訣就是『該有的顏色要有、要對、要亮麗』。」哇!這金玉良言是要多少年歷練才能學會?

在「台灣魚種價格分類」中 (分1~5星,註3),土魠是5星的高貴魚,而石喬是3星的中價魚,石喬假冒土魠的動機可以理解,我不解的是,既然土魠是高價魚,為什麼會拿去做魚羹,還以此聞名呢?網路上有一說我認為有道理,由於土魠價高,反應快的業者進口印度洋或非洲的冷凍土魠以賺取利差。大賣場的土魠輪切片大多是這種,土魠魚羹也是這種,如果用鮮產土魠做魚羹,一碗沒有200塊錢是做不出來的。

再來,既是高價魚就會有人努力養殖,土魠已經大規模養殖成功,往後要買到野生的土魠也怕是越來越難了。

土魠不知哪裡來,石喬倒一定是在地海水野生的,想到此,再看看照片裡的石喬,覺得分外親切,畢竟,「天然的最好」!


(註1) 臺灣魚類資料庫,石喬 (棘鰆) 
http://fishdb.sinica.edu.tw/chi/species.php?science=Scomberoides%20lysan&tree=y

(註2) 臺灣魚類資料庫,土魠 (康氏馬加鰆) http://fishdb.sinica.edu.tw/chi/species.php?science=Scomberomorus%20commerson&tree=y

(註3) 臺灣魚類資料庫,台灣地區經濟性魚種 http://fishdb.sinica.edu.tw/chi/fisheconomic.php

####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